2017年11月10日,蒋琼耳出现在了大英博物馆,应邀做了一场关于现代中国设计的演讲。
蒋琼耳在大英博物馆演讲 摄影 / Ben Smith
这就是蒋琼耳,「上下」品牌的首席执行官及艺术总监,就在不久前,「上下」的“犀皮漆天地盖盒”正式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展品将于博物馆中国与南亚展厅展出。
作为代表中国当代顶级手工艺的作品之一,这件历经18个月的复杂工序和打磨抛光才出世的“犀皮漆天地盖盒”,将会与中国古代诸多艺术珍品一起,向全世界展示东方当代文明的绚烂。
我们对蒋琼耳和她的「上下」进行了专访。
犀皮漆盒与大英·缘分
大英博物馆自1753年成立以来,馆藏千万, 文物众多,但收藏的中国当代设计作品并不常见。蒋琼耳告诉我们,与大英的缘分并非突然,早在2014年10月,「上下」就和佳士得合作,举办了一次有关中国当代设计艺术品的拍卖会,当时大获成功,自此大英博物馆开始对「上下」进行关注。
“2015年我们筹备第2场拍卖会时,他们(大英博物馆)表达了希望能够永久性收藏一件我们作品的意愿。之后大英博物馆派出了自己的创作人,在我们的众多艺术作品里面挑中了一件来自我们“如园”系列的作品,然后我们又花费一年半时间为他们定制了一件。就是这次永久入藏大英博物馆的犀皮漆天地盖盒。博物馆方面希望通过与「上下」的携手,在增进与中国当代设计联系的同时,进一步探寻和发扬代表当代杰出手工艺的中国制造。”
冯骥才在《灵魂不能下跪》一书中写到,手工是一种遗产,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前,人类用双手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双手承担着人类永不停歇而精益求精的追求。人类的双手曾经是巨大的、神奇的、灵透的,而手工中智慧与技术的含量是长久以来一代代积累而成的。
因而,许是悠悠时光的积淀,又许是层层打磨的细致,尽管犀皮漆器制作过程中无需雕刻,犀皮漆纹理与色泽的灿烂程度,却华丽到足以让人屏息。
「上下」的这件犀皮漆天地盖盒由顶尖漆艺大师甘而可制作完成,以红斑犀皮漆为表,以精细黑推光漆为里,红底金纹,纹理轻灵繁复,线条流利华美。
“这是展现「上下」在当代设计和顶级手工技艺领域的非凡实力与卓越成就的代表作,我们在海外彰显着来自东方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蒋琼耳写到。
”整个作品的呈现,工艺和匠心缺一不可。”
实际上,这不是「上下」第一个入藏博物馆的作品,之前的“大天地”长桌、“福器”水墨玛瑙杯、“如园”天地盖盒以及“过云”空间等多个设计作品被法国国家装饰博物馆以及法国吉美博物馆所收藏。
尽管蒋琼耳已屡获大奖,然而此次入藏大英博物馆,对设计师来说无疑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往大了说,从空间维度来看,这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在国际艺术领域的一次发声。往近了说,从时间维度来谈,借由此次的中国与南亚展厅重新维修开馆,能够为这个时代留下这样一件极致的作品,我们非常骄傲与自豪。它既传承着文化,又引领着创新。”
蒋琼耳认为,当今天的中国在工艺、技术、创意领域三合一时,创作出来的作品可以在全世界绽放光芒。
创新与传统·理念
谈及中国传统手工艺,她似乎很看重“传统”与“创新”这两个概念,在采访中,这两个词出现的非常频繁。
“我一直认为,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他们相辅相成,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循环:传统从博物馆中走出来,走入当代的日常生活;同时,当代的一些作品又从日常生活中达到某种技术,工艺,美学的高度,从而又回到博物馆,成为这个时代的永恒。”
蒋琼耳觉得,传统手工艺濒临消亡,究其根本,还在于其在当今社会不再被需要,但假如在这些老工艺的基础上添加21世纪人类日常工具的功能性,甚至添加新科技的元素, 那么便可以既可以保留传统手工艺作品的美感,又可以连接现代社会。她甚至还有一个“大天地”系列,以碳纤维为材料,做了一批极薄极固、洒脱到飞起的明式家具。
又酷又好用,这是蒋琼耳的设计理念,她自己给了一个三个字的简单概括:“简、轻、用”,即简约、轻盈和实用。她喜爱内敛低调的东方美学,一切的工艺与文化都是润物细无声的样子,在保证东方美的同时,也要创造能为人所用的实用产品。
这是何其聪慧的想法。正如《中国手艺人》一书所说,手工业应时代转变生出新的需求,决定一个产业能走多久的根本因素,只有是市场需求。
她说:“「上下」并不只是一个家居品牌,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将传统美学与手工艺带入当代的生活。我们在走访手艺人时,发现师傅们可以用0.15到0.5毫米的细竹丝编一个比我人还大的大象、熊猫,还有小虾、小虫……这对他们来说是传统工艺的精细体现。但是今天的生活里,没有人需要一个竹编的大象。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创新,将日渐式微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保留下来。
承上启下,如其在上,如其在下,蒋琼耳的美学理念正如「上下」的名字一样,是一个很哲学的概念。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对立也是融合,是连接也是拉扯,正如冯骥才所说,双手承担着人类永不停歇而精益求精的追求,手是心灵最灵便的工具,越是文明古老的民族,双手越是聪明。
传统的东方美学在冲突中有着对雅致和平静的追求,也有着碎金般灿烂的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造物,我们通常称之为“圆满”。
任重而道远·未来
当大量的廉价工业产品涌入市场,传统行当就失去了市场。手工不如机器工业效率高,但直到如今,机器仍旧无法完全取代手工,原因就在于抛开原材料,其背后被浇灌的心血与汗水,这便是设计师与手艺人的价值所在,其倾注的是造物者的信念。
就蒋琼耳看来,这个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两样东西,就是“时间与情感”,而这也是手工艺最美的地方。传统手工艺有着独一无二的精细美学和人文情怀,因为手工艺品的艺术性机器肯定是无法实现的,每件传统手工艺作品都有自己的美感,工匠用手打造,倾注时间和情感,不可能做出两件一模一样的作品。这些附加价值在如今这个时代是稀缺的,并且,消费者也已经开始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工业化制品。
蒋琼耳对「上下」的要求很简单:所做的一切只与品质、情感有关,而与价格、金钱无关。
她有一支得心应手,价值观一致的队伍——一帮深谙中西文化精髓的设计师,一群技艺精湛、亦师亦友、受到充分尊重的传统手工艺人。
蒋琼耳认为,发现一种工艺,除了了解工艺的同时,还要与作坊的灵魂人物相逢,与手工艺人的每次合作,并不是一个选择的工程,也并非不近人情的商业合作关系,而是发现与了解,如同恋爱,“相知相逢再相爱”,一切事情都可以共同讨论与完成。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且美丽,传统手工艺不应该消失,需要传承,这需要给予传统手工艺人必要的职业尊重,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传承要与当代的生活,当代的设计结合。我们希望站在中国深厚文化的基础上,让手工艺这项资产被世界看到,创造能为人所用的产品。”
近年来,国内兴起了一股由手艺人引领的手工艺热潮,珍贵的传统手工艺愈发受到国人关注,但是,仍旧有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正在面临无人继承的尴尬局面。
“光引起大众对传统手工艺的好感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如何引起大众对传承手工艺的兴趣。”蒋琼耳想带动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她自小师从国内艺术名家,长大又独自去了法国闯荡,对国内外的设计走向看得清,一身都是胆子和点子。
“我非常推崇以创新的方式去延续传统。第一,我们面临着美学传承的挑战,尤其是审美观方面的培养与传承,如何让年轻一代欣赏并且能够将传统手工艺与匠人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内核传播出去。第二个挑战就是如何让传统手工艺更具功能化,目前许多手工艺却濒临灭绝,因为没有合适的市场和需求,就只能变工艺品,成为无用的摆设,无法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被人们应用到当代生活中。第三点就是如何让这些手工艺作坊有一个更具可持续发展性的未来,寻找并且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传统手工艺工坊,让这些匠人技艺与匠人精神得以不断地传承。”
这些念头从大学开始就萦绕了她很久,然后在2007年与爱马仕相遇后,她开始付诸实践,于是「上下」于2009年成立了,在2010年最初开幕的「上下」零售空间,位于上海的香港广场,到2012年在北京开了「上下」的第二个零售空间,2013年开到了巴黎,直到 2014 年上海淮海中路的「上下」之家开幕。
如今7年过去了,蒋琼耳打好了她想要的三个基础:
一、手工艺产业链的初步建立;
二、创造有辨识度的品牌美学风格,即简约、灵动、轻盈,以及实用;
三、品牌价值观和品牌地位的建立。
从跌跌撞撞到如今得心应手,蒋琼耳对经营颇有心得:“品牌价值观的建立、品牌定位的建立不是靠你自己说,而是是靠第三方、靠市场、靠媒体、靠客人,是别人倒过来对品牌的评价,包括选择一些作品拍卖,收藏家要认为作品有这样的价值。也就是市场倒过来说明你是谁、你的定位是是么、你的价值观我们认不认可。”
过去的几年,「上下」花了几年的时间,去发现手工艺作坊,学习手工艺,一起研发,改善手工艺作坊工作条件,植入质量控制流程,帮助匠人控制每一个生产的过程,提高成品率等等。这个过程花了很多年,如今仍未完成,将来也依旧会继续。
“这个过程永远都不会完成,它是一个持续性的,一直进行下去的过程。只有当产品真正融入到了现代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所用,我们才能说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手工艺真正复兴了。”
作者:许佳佳
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转载需注明作者及出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