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英国侨报

每年为英国节省600亿! 他们是奋战在一线的无名英雄……


有这么一群人,虽然他们的工作看似简单,但据英国统计局(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的调查,这些人每年就能为政府节省近600亿英镑的社会福利和医疗开支……他们,也许是你身边每一个普通人,然而当面对家庭、照料亲人时,他们实际上就成了义务护工。

在英国,护工分为不同种类,其中义务护工多指帮助他人(通常是家中患病的亲人,如父母、配偶、子女等等)购物、做饭并且喂饭、做家务、穿衣以及清洗身体等,不需要太多专业技能就能完成的照料。


📷

据英国统计局(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英国人口已呈现老龄化趋势,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18%,85岁以上群体占总人口的2.4%。随着英国老龄化程度的加重,老年人看护问题日益凸显,日常照料老年群体起居的护工们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这个群体为社会节约了巨大经济成本,然而鲜少为世人所关注。这个群体的构成是怎样的?其中华人护工们的生活又是如何?《英国侨报》记者采访了数位护工和华人社区中心负责人,并结合本报记者在今年伦敦华人社区中心举行的护工研讨会中获取的信息,带大家一探究竟。(下文中的“护工”均指“义务护工”)


中年护工占比最高,

父母是主要被照料群体

   

据记者在护工研讨会上获取的资料,由于目前并没有记载华人护工的数量,因此无从得知确切的资料统计。不过,英国就业和退休保障部(Department of Work and Pensions以下简称为DWP)在今年公布了对全国范围内护工的统计数据,或许也能从中对华人护工的特征有所了解。

📷

图注:护工群体的年龄构成

数据来源:家庭人力资源调查,英国就业和退休保障部2015-2016 (Family Resources Survey2015/2016, DWP);下同

调查显示,在2015-2016年,全国范围内,约有8%的英国人在家庭中扮演护工的角色,而由于性别和年龄的不同,提供照料服务的护工占比不一样。在55-64岁之间的从事护工工作的人是最多的,其中女性护工比例高达20%,男性护工比例也超过10%。男性护工的比例从45岁之后就一直很稳定。

📷

图注:被照料者同护工的关系

    此外,护工的父母们是最主要的受照料群体。超过三分之一的护工需要每天出门,照顾没有和自己同住的父母;而将近20%的护工照顾的是同住一个屋檐下的配偶、子女或是同居者。

📷图注:护工群体的就业情况

    2015年至2016年间,超过1/4的护工是拥有全职工作的正常职员,近1/3是离退休老人,而大约20%的护工来自经济困难、收入偏低的群体,这也是组成护工群体的主要人群。尽管大部分的护工拥有全职工作或是退休工资,但照料工作还是占据着护工们大量精力和财力,这也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问题和挑战。


照料过程辛苦繁琐,

护工精神压力大


     “如果任何一个护工,帮把他们的伴侣或者孩子送到当地医院,然后说,‘照顾他们24个小时’,这个国家就要瘫痪了,”记者在伦敦某华人社区中心门口见到一位老华侨,在妻子逝世前曾照顾了她26年:“大概是气候寒冷的原因,她患有慢性类风湿关节炎,每天都疼痛难忍,吃了很多药都没有用,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是我一个人承担,外出也是。没人想知道,也没人在乎。在家里很多事儿都没法跟外头的人说,只能一个人默默往肚子里咽。”

    护工在照顾老人上,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英国全国华人保健中心总监陈寄峤讲述了照料退智症(俗称即“老年痴呆症”)患者的难处。患有退智症的老人,时常会忘记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最常见的例子是,老人已经吃过饭了,但有可能过了半小时之后,他就会忘了自己曾经做过这件事情,因此必须要有人在一旁寸步不离地守护,否则很可能会有意外发生。

此外,患有退智症的老人情绪并不稳定,护工在照料他们时不免会遭受许多“冤枉气”。若长期如此,对护工的健康也会造成不小的伤害。

📷

    不仅仅是退智症患者,护工在照料自闭症儿童时也需要十分的小心。陈寄峤说,自闭症儿童是需要24小时看护的群体。由于部分自闭症儿童会伴有自残性行为,有时会撞头、抓脸、咬手,因此需要亲人全天看护。很多家长,也就是这些孩子的护工,平日里有的还有工作要奔波,常常分身乏术,心力交瘁。

    除了工作本身的难度,外界对护工行业的不了解,也让护工们的“存在感”降到了最低。伯明翰华人社区中心保健和社会关爱部门经理Amy Cui透露,他们在提升社会公众对护工认知的过程中,也经历过不少挫折。

    当时很少人知道护工这样的行业,对护工也没有概念,不知道护工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帮助和贡献。他们几乎是从零开始在华人群体中推广,开始的三年非常艰难。在过去几年中,他们对上百名护工提供了帮助,现阶段,中心定期给150名的左右护工提供帮助和相关服务。经过他们的努力,目前,人们对护工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不过,粤语为主要语言的群体对护工的接受度,比普通话群体来得更快一些。


英国政府财政紧缩,

护工津贴难申领


    由于护工们的辛苦付出,英国政府规定,如果护工每星期照看他人的时间超过35个小时,就可以申请每周62.70英镑的看护津贴。这一政策看似固然好,然而却存在不合理的设定。

例如,护工们不被允许同时领取此津贴和国家养老金。如果一个人正领取看护人津贴,当他到了退休年龄且退休金额大于津贴金额时,津贴就会停止发放。如果他们的退休金额小于看护人津贴金额,他们可以拿到两者差额。

    陈永林(化名)今年已经66岁了,老伴患有纤维肌痛,这是一种会在全身造成疼痛的长期症状,多年来一直是陈永林悉心照料。然而,就在他达到退休年龄的这天,被告知再也不能领取看护人津贴,对此他感到震惊。“那封信来的那天我正好65岁,”他说。

老伴今年也66岁,她的一切生活起居都依赖于陈永林,从帮她洗澡到剪脚趾甲,按摩双腿,给药,包括做饭,打扫以及带她去看病。对于国家的这项政策,他认为“这太不公平了......护工应该得到看护人津贴和养老金。护工已经缴过钱了,而且做一个全职看护还为国家省了一大笔钱。”

📷

     “我从15岁一直工作到了65岁,可我却依旧为经济挣扎,”他补充道。钱很紧张——紧张到就算给老伴买合适的食物(维持体重对她来说很重要)都变得愈来愈困难了。他认为政府在利用大量的“隐形”工作者。“每一个有权力的人都知道怎么回事,”他说,“如果政府有一点良心的话,他们就会纠正这种反常的现象”。

    慈善机构英国护工协会(Carers UK)指出,英国政府有如此的规定,应该是出于对“利益叠加”的担忧。除了老年护工在领取津贴上被严格规定外,部分华人社区中心也经历着运营资金不足的情况。伯明翰华人社区中心(Birmingham Chinese Community Centre)首席执行官Anna Yim表示,伯明翰市政府已经暂停了对伯明翰华人护工组织的资金支持,在维护运营方面,该护工组织也面临着危机。

    对此,英国护工机构的政策主任艾米丽.霍尔茨豪森(Emily Holzhausen)在采访中说:“我们迫切地需要充足的、且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和护理基金,来支撑护工们的所需。政府还应审查如何在社会保障制度中,更好地承认老年护工们的贡献。”


新护工上手慢,

语言和文化隔阂大


    除却资金方面的考虑,Amy Cui表示,还是有很多护工不知该如何正确地获取社会福利服务,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文化隔阂。由于对英国社会不甚了解,或者是语言沟通上的不熟练,伯明翰地区的部分护工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争取自己的权益。

📷

    针对目前大部分护工都说粤语的情况,陈寄峤认为,由于目前70-80岁左右的华人,大多是老一辈从香港移居来的,来自大陆的人口相对较少,所以目前需要照料的老人和护工,大多都是说粤语。Amy Cui还表示,很多新护工面临着两个比较大的门槛,一是他们年纪较大,不会说普通话,同时也很难与不懂英语的照料者沟通。另一个问题在于,他们自己对英国的社会福利体系也不甚了解。这些也是需要华人社区中心为他们提供帮助。

    关于为何新护工的照料技能并不尽如人意,Amy Cui认为,很多人的护工身份,是因为要照顾伴侣、子女亦或是父母而增加。对于普通人来说,要照顾自己的亲人,本身就是不易的。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照料的技能。


定期组织聚会,

分享经验纾解压力


    尽管存在着种种困难,但护工们还是日复一日地坚持下来。为了帮助护工舒缓身心,众多华人社区中心都组织过护工之间的集体活动。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伯明翰华人社区中心每年都会举办超过20场的workshop,总是受到护工们的欢迎,在活动中,护工会相互交流各自的经验和心得,从而共同进步。

    英国全国华人保健中心会定期组织“怀旧茶座”,这个茶座能够给护工提供一些休息时间,大家可以分享经验,并通过一些游戏,来提高照料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技能;在平日里,护工们还能享受一些免费的针灸治疗。曼彻斯特慧妍舍(Wai YinSociety)首席执行官Circle  Steele表示,他们每个月组织一次护工聚会,大家在一起打麻将、打太极,让护工们从照料者的身份中暂时解脱出来。


(转载需注明来源《英国侨报》)


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