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编译:牛雨晗) 本周五,大英博物馆举行了“收集历史会谈(collective histories talk)”,探讨博物馆从世界各地收集物品的历史和故事,让参观者对其藏品的获取、展示和解说的原因及方式有更细致的了解,希望能旨在改变公众对博物馆的负面看法。
大英博物馆藏品的争议
长期以来,大英博物馆面临着展示从他国抢掠而得的宝藏并拒绝归还的批评,其中包括帕特农神庙大理石、还有从数以万计的中国藏品等等。
相信参观过大英博物馆的人都对帕特农神庙大理石有深刻的印象,据史书记载它是在1801年被英国驻希腊大使艾尔金爵士切下后运回英国。
多年来希腊政府曾多次希望能和英国政府交涉并要回藏品,但都被大英博物馆婉拒。2015年3月,大英博物馆甚至拒绝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由它出面斡旋的建议。希腊文化部长对此表示谴责,指责英国“消极”,“缺乏尊重”。
然而在英国博物馆的大多数文本牌示上,很少提到或根本不提藏品的来源。即使提到了,也只是用“获得( acquisition) ”这样委婉的语言来掩盖掠夺真相。许多参观者在大英博物馆看见贝宁(西非中南部的国家)和南太平洋藏品,或者在V&A博物馆看见印度的藏品时,并不知道这些是战争的战利品。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藏品背后的真相,去年夏天开始,年仅23岁的澳大利亚艺术历史学家爱丽丝·波克特(Alice Procter)在伦敦各博物馆开启了“令人不安的艺术之旅( Uncomfortable Art Tour )”的巡回导览,试图揭露殖民主义在艺术中占据的角色,解读博物馆在建构“文明”和“野蛮”定义中的作用,启发参观者用全新的角度省视博物馆。
波克特认为,虽然博物馆总强调自己是中性空间,但绝对的中立或客观是不存在的。因为展品中的每个文字牌示都是由人写的,物品的陈列方式和展览的设计方式也都有意无意地反映了博物馆的理念。“例如,当参观者看见大英博物馆中的格威盖尔盾( Gweagal shield) 时,他们并不知道它的真实来源,展出极具争议性,不知道它对讲述澳大利亚土原住民和殖民者关系的故事至关重要,也不知道时至今日格威盖尔人仍在寻求它。 ”
据目前的历史资料透露,两百多年前,英国皇家海军军官库克船长(Captain Cook)在登陆悉尼时,遇到了这盾牌的主人,也就是格威盖尔,并偷走了属于他的盾牌和矛。
在巡回过程中,波克特设计了“像偷了它一样展示它(Display It Like You Stole It)”的徽章并向参加的公众免费发放,她说,“我认为博物馆应该归还这些文物。如果他们没有这么做,至少应该对历史持开放态度。”
博物馆的辩解:我们关心藏品的来源
“令人不安的艺术之旅”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推动了许多关于博物馆和艺术的辩论,大英博物馆亚洲展区负责人苏什玛(Sushma Jansari)表示“收集历史会谈”,就是为了回应这项巡回展览。
苏什玛认为,波克特展示的只是一部分历史,而且只聚焦在殖民时期搜集的藏品,所以会引起公众的愤怒和不安。“我们试图重新平衡这个观点:博物馆的很多藏品并不是来自殖民地,并非一切都是欧洲人通过抢劫获得的。”
她继续解释道,公众对大英博物馆存在误解,觉得我们不知道也不关心这些艺术品是如何成为博物馆的藏品的,但实际上很多工作人员正在研究它们的来源。这次会谈就是将研究公之于众,并展示藏品收集背后一系列的背景故事。
明年3月,苏什玛将主持有关印度艺术品的会谈。她说,当你提到东印度公司对印度教和佛教材料的收集,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一定是抢来的”。但事实上这是由东印度公司总司令查尔斯·斯图尔特(Charles Stuart)编制的。这个皈依印度教的人,练习洗浴仪式,专门聘请了两位婆罗门来照看这些藏品,并强烈反对欧洲基督徒在印度传教。 “细致入微的故事会令人着迷,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与其他人所做的事情之间的区别。”
推特引来讽刺 效果不如预期
收集历史会谈举办后,波克特表示欢迎,“很棒的是,大英博物馆终于正视了事实:人们想要知道他们藏品的来源”。但她也强调,即使某些藏品是公平给予或收购的,也必须在殖民关系和权利不平等背景下来看待它们。
不过,“不是每件藏品都是抢来的”这样的辩护,显然没有成功说服公众,大英博物馆试图维护自身形象的会谈并没有获得预期中的效果。相反的,推特上网友纷纷留言讽刺:
(大英博物馆的新口号实在是太激动人心了:不是“所有的”都是偷来的)
(下一次他们会这么介绍他们的帝国:我们没有杀掉每个人)
(如果这是一个好借口的话,那么也许大家都可以去入室行窃了:“当然了,警官说得对,虽然房子里的大部分东西都被偷了,但并不是全部,所以没关系”)
新闻传到国内后,中国网友也纷纷表示不买账,“翻译一下:大部分是抢来的”“不是每件都是抢来的,也有几件说是我们偷来的”,也有人质问“那抢来的部分归还了吗?”
参观过大英博物馆的读者们想必对33号展厅(中国馆)印象深刻。从商周青铜、唐宋书画到明清瓷器……据此前光明日报的文章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
还有网友认为,不管放在哪里,只在乎我们的珍品能被好好保管。
“哈哈哈哈哈 不过说实话 我不在乎放在哪里 我只在乎我们的珍品被好好的保管 被更多未来的地球人看到 终有一天一切的一切都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微尘”
英国的博物馆对“归还文物”的问题向来含糊其辞,去年1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希望非洲的文物能够在当地展出”的言论就赢来了V&A的馆长特瑞姆·亨特(Tristram Hunt) 的指责,认为他处理文物的方式“过于简单化”,而“全球性藏品”是有好处的。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费舍尔(Hartwig Fischer)则争辩道,在同一片空间欣赏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不同文物,能够体验到文化的关联性(connectivity of culture)。
“全球性”“关联性”的说辞难以服众,环球博物馆的提议也充满争议。抢来的还是正当交易得来的,文物的来源需要仔细甄别,而归属权背后既有道德的考量,更是国家利益的争夺和国家实力的比较。
资料来源
Museums are hiding their imperial past – which is why my tours are needed (Guardian, April, 2018)
'Not everything was looted': British Museum to fight critics (Guardian, Oct, 2018)
‘Not everything was looted’: British Museum faces Twitter takedown over defense of collection origin (RT.com, Oct, 2018) https://www.rt.com/news/441183-british-museum-stolen-artefacts/
一言难尽的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http://cul.sohu.com/20090220/n262373238.shtml
twitter, weibo 网友留言截图
Comments